在8月11日那个静谧的深夜国内前十股票配资平台,一场出人意料的袭击悄然展开,揭示了乌克兰顿巴斯防线背后令人震惊的脆弱。一支装备轻型的俄罗斯小队,如同幽灵般穿梭于红军城北部,他们的目标直指乌克兰军队的后勤命脉——多布罗皮利亚。仅仅花费了47万美元,他们就成功突破了乌克兰耗资2.3亿美元构建的“钢铁防线”。
“无声渗透”:热成像斗篷下的隐秘行动
不同于以往的坦克轰鸣和炮火连天,俄军选择了一支由2至3人组成的步兵小组,他们身披能够屏蔽热成像信号的先进纳米斗篷,仿佛夜行动物般潜入丛林,摸索着穿过洼地。他们避开了乌军重兵驻守的区域,沿着野地小路,依靠无人机的精准导航,巧妙地绕过雷区和混凝土构筑的“龙牙”障碍。
令人难以置信的是,在不到12小时内,这支轻装小队竟成功横穿18公里,直抵乌军后勤枢纽多布罗皮利亚的仓库大门。直到听到熟悉的俄语口令,乌军哨兵才如梦初醒,意识到防线已经失守,但一切都为时已晚。俄军士兵们已经站在T0514公路的界碑旁,留下了他们的身影,照片中,身后堆积如山的弹药箱清晰可见,这些物资原本计划运往前线,却被无情地截断。
展开剩余78%多布罗皮利亚:乌军防线的“阿喀琉斯之踵”
多布罗皮利亚,这个名字或许有些拗口,但它却是乌克兰军队在顿巴斯地区防线的关键节点。它地理位置特殊,位于红军城和克拉马托尔斯克之间,是三条铁路和两条公路的交汇之处,乌军在东部地区70%的弹药、柴油以及其他重要物资都必须经过这里进行中转。俄军一旦控制此地,就等于扼住了红军城3万守军的“输血管”,使其陷入困境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防线上的缺口正在不断扩大。乌军被迫放弃了周边十几个村庄,退守至较大的城镇。而俄军则趁势北上,试图绕到斯拉维扬斯克和克拉马托尔斯克的后方——这两座城市是乌军在顿涅茨克地区最后的堡垒,一旦失守,通往第聂伯州平原的道路将畅通无阻。
乌军的“空城计”:不堪一击的防线
造成如此被动局面的原因,在于乌军防线早已被掏空。
兵力空虚: 以第128山地突击旅为例,编制应有3800人,但实际能够参战的士兵仅剩417人。前线平均每公里只有12名士兵,远低于俄军的三分之一。顿巴斯防区普遍存在严重的缺编现象,缺编率高达60%,在战壕里,甚至可以看到50岁的老兵手持木棍训练新兵的无奈景象。
致命误判: 乌军指挥部错误地认为俄军不敢强攻佐洛提-科洛迪亚兹的“龙牙防线”,因此只在大城镇部署重兵,而在野外阵地几乎不设防。结果,俄军偏偏选择了从无人区渗透,乌军守军甚至来不及调兵增援。
北线抽血: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,乌军总司令将主力部队调往切尔尼戈夫州,试图在俄布良斯克州发动“库尔斯克式反攻”,然而这一举动却导致南线空虚,给了俄军可乘之机。
低成本高回报:47万美元撬动2.3亿防线
这次突袭的成本之低令人难以置信。俄军“敢死队”的单兵装备仅仅包括背包大小的无人机中继器、防弹插板和纳米斗篷,整个行动的总投入仅为47万美元。然而,他们却利用这些装备引导后方的苏-34轰炸机精准地摧毁了乌军的通讯塔和油库,瘫痪了价值2.3亿美元的防御体系。
除了空中打击,还有一种名为“鼹鼠”的无人车参与了渗透行动。这种体积如同冰箱大小的铁盒子,装载着6枚TM-62反坦克地雷,它悄无声息地碾过战壕,随后通过遥控引爆,炸出一个直径10米的深坑,瞬间将战壕变成一片焦土。正如乌军士兵所描述的那样:“听到声音时,一切都已太迟,战壕已经变成一片废墟。”
泽连斯基的“硬撑”与残酷的战场现实
尽管在8月12日,泽连斯基公开承认防线崩溃,但他仍然坚称这只是“局部小突破”,并声称“一个机械化营就能赶走他们!”然而,乌军电报频道疯传的视频却无情地揭穿了他的谎言。多布罗皮利亚仓库的监控录像显示,原本储存的4700吨弹药已被俄军搬空或炸毁,现场只剩下零星的炮弹散落。
乌军紧急调派的王牌第12亚速旅刚刚抵达鲁比日内就遭受重创,接连失去了新沃迪亚内和彼得罗夫卡两个村庄。红军城仓库的柴油储备量监测显示,存量在一周内暴跌37%,前线部队甚至连发电机都无法启动,严重影响了作战能力。
美俄峰会前的“战场勒索”
俄军选择在8月11日发动总攻并非偶然——三天后,普京即将与特朗普在阿拉斯加会晤,商讨乌克兰的命运。战场上的突破成为了普京手中的“谈判筹码”。俄罗斯方面放出风声,表示可以停火,但前提是乌军必须撤出顿涅茨克堡垒群,或者用哈尔科夫交换俄罗斯占领区。
与此同时,特朗普也提前表态:“88%的乌克兰人希望停战,领土交换是迟早的事情。”尽管泽连斯基连夜喊话,声称“顿巴斯一寸也不能让”,但多布罗皮利亚的缺口却在以每天35平方公里的速度不断扩大,乌克兰的局势岌岌可危。
"
发布于:四川省